洛克菲勒读后感(精选10篇)
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11-17 18:17:07   浏览: 次    

认真读过一本好书之后,你肯定有许多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,这时候就该好好考虑一下读后感怎么写了。下面是素材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洛克菲勒读后感,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,点击首页还可以浏览更多相关内容,欢迎转发分享、复制、下载!若您觉得内容不错还可以收藏本网站哦~

洛克菲勒读后感 第1篇

断断续续读完了《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》,这本书收录了1897年至1936年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。每一封的开头都是:亲爱的约翰,落款都是:爱你的父亲。看书的过程中,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,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殷切的期望和倾囊而出的无私。

我在想,为什么洛克菲勒只写给约翰呢?从第一封信里,可以看出他不止一个孩子,难道他也重男轻女?经百度,洛克菲勒有3个女儿和一个儿子。他写给约翰,是因为约翰做了继承人,他需要将商业帝国交到儿子手上。从信件的时间分布来看,1897—1906这10年,有25封,后面的20年,一共写了13封,其中最后10年只写了3封。排除出版挑选的原因,这也符合正常逻辑。在孩子刚刚起步的时候,父母总会有很多的担心,总会各种各样地去引导、指正、鼓励,以免孩子走弯路。等到成熟以后,便会放手让孩子自由飞翔。

第一封信,洛克菲勒对儿子说:我不能用财富埋葬我心爱的孩子们,愚蠢地让你们成为不思进取、只知道依赖父母成果的无能之辈。这就是他写下这么多信的初衷,他期待至少不要因为自己的财富葬送了孩子们的前途,当然,他更期待的是孩子们能够发扬光大,将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传承下去。他做到了,他打破了“富不过三代”的说法,洛克菲勒家族已经延续6代,成为美国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我想,这些离不开洛克菲勒的这些家书。

在约翰遇到困难时,取得进步时,受到挫折打击时,或者沾沾自喜时,甚至林肯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时,洛克菲勒总是适时地写信,来开导、引导、鼓励甚至说教。他非常坦诚地跟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,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看法,或喜欢,或憎恶,最重要的是,他分析了他们的优缺点,他始终提醒约翰要知己知彼,要盯紧自己的竞争对手。

通篇读完,感受到洛克菲勒希望儿子能够在自己铺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同时他也为不仅仅是约翰的后代们,甚至包括我们,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。很幸运,可以听到首位亿万富翁的教诲。

也许我们普通人并没有那么多的财富继承,那我们是不是比祖辈,比父辈有进步呢,我们如何让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继续前行?我们会比洛克菲勒还忙吗,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更有时间去思考这样的问题?

如果自己没有能力,我们可不可试着帮孩子去寻找榜样,给他们力量?结果是什么,取决于我们为此做了什么样的努力。我们每天喊着希望孩子比我们更强更好,我们为他们做了什么?更好的经济条件就够了吗,这只是我们个人能力内的好,跟很多人相比是无足轻重的。唯有知识在这个时代是最为公平的东西,只要你想获取,总有各种途径。最好的方式是我们吸收了,言传身教;如果不能,我们至少可以告诉孩子,路在哪里,鼓励孩子勇敢走下去。

最后,我只想对自己说,为了孩子有好的生活,继续努力!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,也许将来会给孩子一些帮助。

洛克菲勒读后感 第2篇

洛克菲勒,这位曾经的“石油大王”,“美国首富”,带领着洛克菲勒家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,而没有陷入“富不过三代”的魔咒中,显然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。

从《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》也可以看出,他对于儿子教育的一些理念,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这本书。

38封信包含了很多的内容,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,那我觉得应该是心态,追求成功的人需要具备的特征以及行为方式:比如要有接受挑战的决心、对自己忠诚、财富是勤奋的副产品、不与消极之人为伍等等。

挑一些来谈谈我的感受。

首先是对自己的态度。一步一个脚印绝对是真理。要想吃掉大象,必须一口一口的吃。他说:在这个世界上,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,但唯独不会发生不劳而获、天上掉馅饼的好事。

一件事,做了不一定会成功,但不做,是肯定不会成功。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跌倒再爬起的过程,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泡。当记者问他对于失败过上万次有何看法时,他回答:我没有失败上万次,我只是发明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。

我们大部分人不会成为百万富翁,只是在经历着平常人的柴米油盐。但这些语言也在激励着我们一步一步迈过生命中的坎,以坚强和乐观来面对挫折,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。

其次是对工作的态度。他说:一个真正快乐的人,是能够享受其劳动成果的;而只知道像海绵那样榨取却不会付出的人,只会失去快乐。如果你视工作为乐趣,你的人生就会变成天堂;如果你视工作为义务,你的人生就会变成地狱。

一天24小时,除去吃饭、睡觉、休息,我们有2/3以上的时间是在工作。抛开劳动报酬,工作开不开心,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开心的工作能激发我们的热情和动力,于己于人都是一件美事。

再是对他人的态度。要善于与人合作:和“我”比起来,“我们”更重要。理想和目标之间总会有一道鸿沟,要想跨越,就必须依靠别人的支持与合作。作为一名领导者:尊重别人,是我们道德感的需要,也是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有效工具。

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,我们都应该学会善待别人:走上坡路的时候对别人好一点,因为当你走下坡路的时候会碰到他们。

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应该成为我们对待他人的准则。

就像每日三餐一样,我们时不时也需要吸收精神食粮:不如一起来读这本书。

洛克菲勒读后感 第3篇

前几个月,爸爸送给了我了一本书,叫做《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》,是洛克菲勒生前给他儿子写的38封信,每一封信都讲述了一个人生的哲理,换句话说,就是自己的成功经验吧。

洛克菲勒是美国最著名的石油大亨,也是19世纪第一位亿万富翁,读了这38封信,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“把侮辱当成动力”:

洛克菲勒出身于一个极其贫穷的家庭里,但是父母很努力地让他上了一个贵族学校,接受良好的教育。贵族学校里的学生都出自有钱人的家庭,自然穿的都很体面。有一次,洛克菲勒的班级集体拍照,洛克菲勒特别高兴,因为当时照相是一个很奢侈的举动。很可惜那个摄影师是一个唯美主义者,看到衣衫褴褛的洛克菲勒,就把他轰到一边,不让他破坏整张照片的美感。小洛克菲勒只好躲到一边,也像一般人一样愤愤不平,他攥紧了拳头,向自己发誓: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,让摄影师拍照算什么,让大师画像才叫厉害!长大以后,洛克菲勒的誓言已经转化为现实!

那张没有洛克菲勒的照片一直珍藏着,当他在人生的低谷,那张没有自己的照片总会让洛克菲勒获得精神上的动力。

看完这个故事,“侮辱”一直对于我来说这个贬义词,突然地温暖到了我。侮辱的词面意思就是剥开尊严的利刃,可是对于洛克菲勒,以后的我来说,就是一股强大的动力,因为侮辱可以让一个普通的孩子变成世界上最富有的人,这并不过分,因为洛克菲勒已经把侮辱转化为一定的动力。

人的一辈子肯定多多少少受到侮辱,我们不应该忘掉它,就变成挂在脸上的耻辱,就变成推动自己前进的氮气。每个人都可以,不把耻辱反弹回去,我们就是留着,留着,才能成为那每个人都向往的,都羡慕的一代“传奇”人物——约翰·戴维森·洛克菲勒先生。

洛克菲勒读后感 第4篇

早就听说过《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》,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。

洛克菲勒,十九世纪美国的第一个亿万富翁,著名的慈善家、实业家,被称为"石油大王"。这本书其实是洛克菲勒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儿子进行的一场特殊"交谈",充满了父亲对儿子深沉而炙热的爱。

书中的38封信中,前25封洛克菲勒写于1897年到1906年,这些信中他主要写的是:要节俭、看重自己、乐观、自信、肯吃苦、勇敢坚强、独立思考、宠辱不惊、积极行动等。目的是培养处于少年、青年时期的儿子的个人品行,避免了儿子走弯路,引导儿子健康成长。

在随后的20年,洛克菲勒写了13封信。这些信中,他偏重于商业方面,目的是提醒儿子,既要做对社会有责任的人,也要学会良性的竞争。

读了这本书,我不仅佩服洛克菲勒创造的巨大的经济财富,更加佩服他严谨、独特的家庭教育。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发现自己的力不从心,有些不知所措,那么我建议你读读这本书。

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我始终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所有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。

在目前“双减”的形势下,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减轻了,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,家长的责任是不是也减轻了呢?这其实是对父母极大的考验,如果孩子没有更好的选择,大概率会和电子游戏纠缠不清,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。如果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应对,那么请你多读读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吧。在陪伴孩子成长这条路上,作为家长的我们始终应该是一名学习者。

洛克菲勒读后感 第5篇

你会舍得在孩子初学骑车子时,突然就松手吗?我想,多数爸妈都不忍心松手,害怕孩子会摔跤。然而,洛克菲勒不同,他作为长辈,却松开了温暖的手

结果,孩子骑车子差点没摔倒。而在关键时刻,洛克菲勒又上前,控制住了方向盘,娃没摔倒。

通过这件事,洛克菲勒告诉孩子:没人值得你百分百的信任,哪怕是你最亲近的人。尤其是你身边的人,其实更有危险性。因为你身边的人,跟你有利益关系,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你,百般算计你,假他人的手去陷害你

这个道理,洛克菲勒在孩子小时候,就通过生活的事例,直接告诉了孩子。而有些孩子却没有父母教,成年后仍然不懂这个道理,分不清孰是孰非。也许你会问,洛克菲勒是谁?简单的说,他是世界首富,家族富裕了6代人,简直是财富大佬界的传奇人物。

所以,个人认为,他的话都很精辟,是真理,也是育儿的精华。这个事例很典型,说的是一些父母不舍得放手,更不懂如何教育娃。结果,就在错误的路上,越走越远,也害的娃越来越苦。最终,娃没未来,家族也衰败。相反,像洛克菲勒一样育儿的家长,却越来越优秀,终能富甲一方,孩子也能够传承财富传奇。

《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》能成为一本书,如此畅销,自有它的道理。这本书是我人生低谷期,反复去看的书。因为我和前辈有着相同的信仰,还有着共同的心灵语言。这书不只是给孩子看的,更是给家长看的。毕竟,作者不是作者,而是写给儿子的精华信件,传递给儿子的,大都是极品理念了。作为晚辈,我们有运气拜读,属实有福。

此书非成功学的书,却写尽了成功学的精华。尽管一些理念,我不认同,比如,莫让小人拖后腿,必须要致对手于死地。这些思维,我全当糟粕一样摒弃掉,并不认可,且永远不会执行。我想,每个人读书都一样,各有各的领受。

我更坚信自己的话:人生之所以漫长,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知道,命运的绝对公平。静待时间即可,不必劳心劳力。过好自己的日子,安静地做自己。

这套《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》,我还会反复去阅读,也真诚推荐给大家,希望你们有所收获。

洛克菲勒读后感 第6篇

我零零碎碎地看过这本书中的一部分,记忆尤其深刻的是关于《天上不会掉馅饼》这封信。信中提到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这个道理,自己印象深刻。

某天我正好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,就借回来了。原本以为这本书肯定是艰涩难懂的,结果却相反写的通俗易懂。或许是因为这本书中文版已经出了很多稿,翻译得通俗易懂了吧。

教科书上的知识都是致力于研究学问的老先生们编写出来的,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,但是很难直接帮你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。所以,你不要过分依赖于现有的理论知识和学问去解决问题,这才是你能走好以后人生路的关键。

教科书上有的都是研究过去所得出来的结论,现在是在进行中,未来则是不可预测的。所以,你可以参考教科书上写的。但是,你要有自己的判断来走自己的路,千万不要以为差不多就借鉴以往的例子处理问题。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有些细微的差别的。没有任何事情是一模一样的,哪怕是一模一样的事情,处理的人不一样,结果也是不一样的。

有着很好的经营管理思维的人,或者说是能够成大事的人,他们的心胸都比较宽广,懂得赞美人,使人觉得被信任和重视。这样的领导都有情感上的付出。

人都是感性的,只要是人都喜欢被赞美,不喜欢批评。这点和富兰克林说的很对。你可以对别人继续建议,但是不要指责。

我在做任何决定之前,都不急于下结论,而是会冷静思考和判断,一旦决定下来了就会坚持执行下去。

在这个世界上,贫穷和富裕都不会有遗传性,只有奋斗才能最终取得成功。

收入不是工作的全部。当你把自己该做的工作做好的时候,就不愁没有理想的薪水。

我对任何人,不论是银行家、投资人、顾客,还是敌人,都是以诚相待,无论和谁都不讲假话,也不会捏造事实和顾左右而言他。我相信,在阳光下,谎言会无处藏身。

尊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的。尊严就是衡量你能力的一把标尺,每个人的尊严都来自于自己,也只属于自己。你认为你有尊严,就有尊严。

用钱的确可以吸引来人才,单却买不到人心。

钱的确可以买来人才。但是,当你买来的人才发现更好的去处的时候,他就会远走高飞。你花了时间和金钱去培养人才,结果为他人做嫁衣。为什么?因为很多老板从内心深处认为你是为我打工的,你是我的奴隶。我让你做什么你就要做什么。当人满足吃饱穿暖之后,考虑的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追求。而当你单独给予的物质的确留不住人,老板就认为你是白眼狼。你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,居然走人了。有些老板和领导的确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
在我看来,一个人的朋友,以及他的交往圈子,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格和抱负,身份和地位。

和消极的人交朋友,自己也会跟着消极前来;总和小人物做朋友,就会不自觉地滋生很多卑微的癖习。

借口是一种思想病,失败者都会染上这种恶疾。而成功人士与那些平庸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,成功人士几乎从来不找借口。

思考越多、感觉最高贵、行为最正当的人,生活也必将幸福且有意义!

你纵使是尘世间的过客,也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闪亮人生。

我要让金钱成为我的奴隶,而非我成为它的奴隶。

你在一定时间内,总是给一个人白吃白喝,很快他就会习惯不劳而获。因为,每个人从出生那刻起就有渴望被“照顾”。

在我看来,给一个人金钱资助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,它会使那个人失去奋斗的激情,变得懒散,不求上进,毫无责任感。

这段话,我非常认同。现在中国,大多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。父母对子女的爱太多了。哪怕他们结婚了,父母都特地搬去同住,帮助他们打扫卫生,洗衣做饭兼带娃。很多小娃一出生就和奶奶或者外婆睡。老人的观点是年轻人白天上班,晚上带娃太辛苦。外婆是心疼自己的女儿,而奶奶则是心疼自己的儿子。出于这样的目的,年轻一代的父母,不少人不用自己带娃。在年幼的时候,父母对小孩子不付出,等孩子大了,你再建立感情就难了。孩子都是一把屎一把尿带出来的亲和听话。父母对于子女婚姻及生活的过度插手,其实间接夺去了子女的责任感和子女再一次成长的机会。在生了两个小孩子后,自己在带娃的过程中,觉得也是自我的一个锻炼和修行。现在我对他人更加包容,会更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。我也明白了对孩子的责任,也明白了对父母付出的愧疚。同时,为了能给孩子做个好榜样,我在言行举止方面也注意了不少。看书对孩子好,自己也就重新开始看书。不自觉中,看书变成我每天必做的事情。自己觉得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,你自己必须要先做一个优秀的父母。你自己都做不到,为什么要求要求孩子做到?

精神粮食非常容易就能得到。例如,阅读书籍,就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。书籍为后人指明前进的道路和方向,我们可以从众多的书籍中挑选任何我们想要的。心灵经过书籍的洗涤,就能够重新开启和重新塑造。让我们从书本中学会聪明又谦逊,谦逊有聪明吧!

当然,文字商人的书不能读,因为他们的书会以讹传讹,散布着无耻的邪念和错误的信息,这些书只有浅薄无知的人才会拿来读。

俞敏洪说到:读书对我一生带来的最大影响超过了任何其它东西,因为可以说读书奠定了你一切的基础,知识的基础、情怀的基础、眼光的基础甚至是情商的基础。他问耶鲁大学校长皮特如何用最快速度提高自己的情商,应该怎么做?他说,你们应该读小说。知道为什么读小说能增加情商吗?小说中各种人物的个性、性格、心理活动的描述和人与人之间冲突以后、人与人之间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,他能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起到理解人更深刻、谅解人更深刻的作用。所以,大家看读书不光为了知识,读书也能够改变我们的个性、改变我们的眼光、改变我们的格局观和世界观。

假如你心存高远、野心勃勃,那么你就会拥有高入云霄的财富;如果你想得过且过,那么你就会碌碌无为,抱憾一生。

身边工作最努力的人几乎都是穷人。

一定要去最好的公司,并且成为最好的员工。因为只有最好的公司,才会让我得到最好的见识,给我最好的锻炼,也才能最好地塑造我的能力,此外还可以让我赢得未来开创自己事业的第一桶金。在最好的公司任职,让回让我学会以最好的公司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,这点对我来说非常关键。

这本书看了两遍,第一遍仔细读了一遍,第二遍挑重点看了一遍。我认真看了近40本书,突然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的确是上去了。我相信自己可以继续把读书坚持下去。

洛克菲勒读后感 第7篇

今天读了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一封信,里面的两个小故事让我我感触良多。

一则寓言说:

在古老的欧洲,有一个人在他死的时候,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美妙而又能享受一切的地方。他刚踏进那片乐土,就有个看似侍者模样的人走过来问他:“先生,您有什么需要吗?在这里您可以拥有一切您想要的:所有的美味佳肴,所有可能的娱乐以及各式各样的消遣,其中不乏妙龄美女,都可以让您尽情享用。”

这个人听了以后,感到有些惊奇,但非常高兴,他暗自窃喜:这不正是我在人世间的梦想嘛!一整天他都在品尝所有的佳肴美食,同时尽享美色的滋味。然而,有一天,他却对这一切感到索然乏味了,于是他就对侍者说:“我对这一切感到很厌烦,我需要做一些事情。你可以给我找一份工作做吗?”

他没想到,他所得到的回答却是摇头:“很抱歉,我的先生,这是我们这里惟一不能为您做的。这里没有工作可以给您。”

这个人非常沮丧;愤怒地挥动着手说:“这真是太糟糕了!那我干脆就留在地狱好了!”

“您以为,您在什么地方呢?”那位侍者温和地说。

看完这个寓言,你有没有感觉跟你很像?在平时上学时总是喊苦喊累,盼望着休息,可一开始放假,便觉得无所事事?其实,这都是心态搞的鬼。有事情可做就是一种幸福,当你把工作视为一种乐趣,无论干什么都能尽力而为,你便不会“生活在地狱之中”。

工作的乐趣也由心态而定,洛克菲勒还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:同样都是石匠,同样在雕塑石像,如果你问他们:“你在这里做什么?”他们中的一个人可能就会说:“你看到了嘛,我正在凿石头,凿完这个我就可以回家了。”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惩罚,在他嘴里最常吐出的一个字就是“累”。

另一个人可能会说:“你看到了嘛,我正在做雕像。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,但是酬劳很高。毕竟我有太太和四个孩子,他们需要温饱。”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负担,在他嘴里经常吐出的一句话就是“养家糊口”。

第三个人可能会放下锤子,骄傲地指着石雕说:“你看到了嘛,我正在做一件艺术品。”这种人永远以工作为荣,工作为乐,在他嘴里最常吐出的一句话是“这个工作很有意义”。

妈妈说,这个故事像极了梁启超在《敬业与乐业》中的一句话:“苦乐全在主观的心,不在客观的事。”天堂与地狱都由自己建造。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有意义,那么不论大小,你都会感到快乐,都会对它产生乐趣。如果你不喜欢做的话,任何简单的事都会变得困难、无趣。当你叫喊着这个工作很累人时,即使你不卖力气,你也会感到精疲力竭;反之,哪怕多么辛苦劳累的工作,你也会觉得轻松有趣充实。

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,人生就是天堂;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,人生就是地狱。如何对待学习和工作?由你选择;要进天堂还是地狱?亦由你选择。

洛克菲勒读后感 第8篇

时代在发展,社会在进步,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也不断的在更新变换,孩子也越来越大,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出现了力不从心,有些教育方法会不被接受,作为家长也不想紧固孩子的思想,所以要让自己不断的学习。经朋友介绍买到这本书,利用寒假这个机会认真的拜读了一遍,也从中有很多体会。

洛克菲勒,全名约翰.戴维森.洛克菲勒,美国实业家,慈善家。因革新了石油工业和塑造了慈善事业现代化结构而闻名。他一生坚信人生的目的是“尽力的赚钱,尽力的存钱,尽力的捐钱”。他以许多负面手段成为了空前绝后的巨富,但他终生不烟不酒,私生活严谨,一生勤俭自持。他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事业,开美国富豪行善之先河,给今天如比尔·盖茨与沃伦·巴菲特等富豪写下了先例,成为美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与争议性的人物之一。

《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》真实地再现了洛克菲勒一生思想精华,其中既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殷切的希望与切实的指导,也有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的财富谋略与管理才华。书中包含了起点不决定成败、态度改变生活、别拖延,现在做、失败并不可怕善与合作等各方面的家庭教育。

一、起点不决定终点

生活中每人的出生的环境不同,有的人出生贫寒,有的人出生显

赫,但是命运如何最终取决于我们是否努力,而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出身,有的人出生贫寒,却终成大业;有的人出生显赫,却最终落魄。我们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,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,只是说出生贫寒的人会有一种渴求改变生活的斗志,他们知道,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,才能改变命运。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放手一搏的气概。他们对待工作或生活都会积极争取。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,但是过什么样的人生,是我们自己争取的,只要我们努力,我们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,因为成功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。

二、态度改变生活

生活就像一面镜子,你对它笑,它就会对你笑。工作也是如此。你热爱工作,在工作中投入无限热情,那么你收获的就不只是工作的酬劳,还会有自我的满足感。如果你厌恶工作,那么生活也会在这种厌恶中变得灰暗。关于这一方面有个故事,那就是有三个石匠在雕塑石像,当有一个人问他们在做什么时,第一个人给出的回答是:“如你所见,我在凿石头,凿完这块我就可以回家了”。第二个人说:“你看到了嘛,我正在做雕像,这是我的工作,虽然很辛苦,但是酬劳很高”。第三个人放下锤子,骄傲地指着石雕说:“我正在制作一件艺术品”。从三个人的回答上可以看出,第一个人永远视工作为惩罚,在他的意识里只有一个字——累。第二个人视工作为负担,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养家糊口。而第三个人永远以工作为荣,他的工作总是充满意义。生活其实就是一种态度,视工作为乐趣,人生亦如天堂;视工作为负担,人生恰如地狱。所以改变态度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同,我们也会真正的快乐起来。

三、善于合作

在奋斗的道路上,没有谁可以单枪匹马地获得成功。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会依靠他人的力量。要想获得成功,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合作。成功有赖于他人的支持。我们要善于与人合作。比尔盖茨曾说过一句话:我成功的秘诀是有更多的成功人士为我工作。这句话反应出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靠自己,要用团队的共同努力。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,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。我们要善于与人合作,才会让自己走的更远。

这本书已经读完,但是书中的一些文字总会在我脑中浮现,洛克菲勒不仅仅在教导他们的孩子怎么赚钱,更重要的是,他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生活。我也会利用这些感悟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去努力。

洛克菲勒读后感 第9篇

《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》这本书收录的是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给自己的儿子写的38封信,如果看了就会知道,书里满满的都是鸡汤。

但是如果我们又了解到,这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在和自己的儿子关于做人、做事乃至人生追求的沟通,或许我们就知道,它是如此的真挚、感人并且富有向上的力量。

在分享真正的内容之前,我首先要说,洛克菲勒的信中有些观点不免带有偏颇,所以看书时也需要甄别,有区别地进行吸收。

思想成就人的伟大

书中的第一篇选的是洛克菲勒在芝加哥大学演讲后写给自己儿子的,主要讲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。

富贵有贫贱,思想无高下。我们内在的思想高度或者准确地说是认识的高度,是会决定我们一生的成就的,因为这种思想会左右我们的行动,导向我们所要的结果,最终体现在我们的成就上。

所以我们需要不断从书中或者其它地方来汲取能量,除了专业的技能还有深邃的思想,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最终是否能够摘得桂冠取决于是否我们坚持的时间。

消极地对待生活,生活自会回报我们消极的结果;积极地对待生活,生活自会回报我们积极的结果。这是很简单的道理,只可惜很多人都不相信。

总而言之,这本书是不错的一本书,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,给我的生命里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,让我能够在汲取了这些力量后继续负重前行。

立即行动起来

有位智者说:教育包含很多方面,但它本身不教你任何一面。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行动,哪怕世界上最美丽最实用的哲学在你那里也无法实践。其实有很多古语大道理都是说行动的:千里之行始于足下;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;实践出真知;其实并非任何行动都会带来积极的结果,而只有明智的行动才会使结果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。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,不难发现,不打扰别人的人,不付诸实践的人,等别人指示才做事的人,不会受到赞扬的。所以,多实践,多行动,并且是立即行动,最好是有计划的行动。

幸运之神格外青睐勇敢的人。胜利绝非只属于强者,胆那些勇往直前、无所畏惧、小心谨慎、生气勃勃的人,获得胜利的概率也非常大。所以人要自信,要勇敢,一旦方向确立,就要勇敢的走下去。有些时候,明知不可能,但是是勇敢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,可见,勇敢是多么的重要。所以,可以想想自己的每次幸运有多少是因为自己的勇敢呢?

洛克菲勒读后感 第10篇

你知道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是谁吗?你知道是谁创造了石油王国吗?你知道他如何从一个家境贫穷变为最富有的人的?其实我早就想了解,一直没有机会,正好最近公司组织学习《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》,学习之后很有收获,如果把他一些经典的理论运用于工作生活中,一定也会收获很大,无论物质还是精神。现把深深触动我心灵的几点与大家分享。

第一,设计运气,就是设计人生。幸运是精心策划的结果,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,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,我们不能靠天赐的运气活着,但我要靠策划运气来使自己更发达。我们常常看到别人的做出的优异成绩,但是不知道别人付出的艰辛努力。别人的幸运也是提前策划,努力奋斗的结果。不要相信奇迹发生,奇迹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。

第二,要有接受挑战的决心,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,我们都要有钢铁般的决心,相信一定能成功,且要情绪高昂,乐在其中。就像亮剑里面李云龙说的“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,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,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,明知不敌,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,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,也虽败尤荣”。我们工作中也是一样的,一定要敢于接受挑战,勇于接受挑战,当然只有勇气还不行,还要有实力,就像书上说的拐杖不能代替强健有力的双脚,我们要努力磨练,强化和锻炼自己的双脚,再高的'山还是要用脚去攀登。只要我们双脚强壮有力,又有勇气,我们一定会成功。

《洛克菲勒读后感(精选10篇).docx》
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x格式
  • 热门专题
  • 相关内容
  • 11-17洛克菲勒读后感(精选10篇)

    认真读过一本好书之后,你肯定有许多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,这时候就该好好考虑一下读后感怎么写了。下面是素材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洛克菲勒读后感,希望对您的写作...

  • 网站地图 - TAG
  • Copyright @ www.sucaiall.com 素材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0122567号
  • 版权所有:海南爱问众创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
  • 免责声明:素材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,并不带表本站观点!若侵害了您的利益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!